关柏鸥,男,197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94年本科毕业于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应用物理系,1997年和2000年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读博士期间曾在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其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加入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辽宁省先进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2009年加入暨南大学,先后创建了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和广东省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任所长和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光纤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生物光子学、微波光子学方面研究,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1项、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1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5篇,被SCI他引120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0次,获第5届欧洲光纤传感器会议最佳论文奖。获邀在
1965年生,祖籍河南,中共党员,激光技术及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2002年进入暨南大学,先后担任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工支部书记、光电工程系教工支部书记、光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暨南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2011年8月担任理工学院副院长,2015年8月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组组长(2010-)、暨南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2年)、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
姚建平,教授,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Fellow),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于1997年获法国UniversityofToulon-Var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助理教授。2001年加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微波光子学讲座教授,杰出教授。姚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微波光子学,集成微波光子学,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光纤无线电,光通信,微波光子传感,及生物微波光子学。姚教授发表580多篇研究论文,包括同行评审期刊论文340余篇,会议论文论文240余篇,引用16000多次,H指数为64。姚教授目前担任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的主编,IEEE/OSA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指导委员会委员,OpticsCommunications顾问委员会委员,IEEE微波理论及技术学会微波光子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及IEEE光子学会理事会的理事。荣誉与奖励1.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8)2.R.A.Fessenden研究奖
汪滢莹,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博士论文被评为2011-2012年度巴斯大学物理系最佳博士论文。之后分别在英国巴斯大学、法国利摩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2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工业大学工作,2019年11月加入暨南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光学等。在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的制作与应用方向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10年研制的内摆线型Kagome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和2018年研制的连体型空芯光纤被认为是空芯反谐振光纤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其中连体空芯光纤成果获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ESI高被引论文。此外在Laser Photonics Review、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杂志发表SCI 文章30余篇,他引超过500次。在国际顶级光学会议CLEO、Photonic West、ECOC上做Postdeadline报告、邀请报告十余次。现担任美国OFC、CLEO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常务编委、”
黄赟赟,女,1985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8年6月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2013年6月分别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13年7月,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材料、聚合物光纤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光纤传感敏感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项目4项,含国家级2项,总经费超过100万。参与项目3项。在本项目相关领域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5篇。《BiosensorsBioelectronics》、《OpticsCommunications》、《PhotonicSensors》等国际权威杂志审稿人。承担科研项目及人才项目来源项目名称类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石墨烯-聚合物复合微纳结构环境响应机制调控及其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石墨烯/共轭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相关性机制研究主持人才项目1项:暨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第二层次)代表性论文(1)HongtaoLi,YunyunHuang*,ChaoyanChen,
孙一之,男,1990年出生,讲师。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201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于2013年到2019年以联合培养形式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L01组完成博士课题。2019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任讲师。 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包括近场显微光学、波导光学、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4篇为第一作者,国际会议报告4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等项目。
丁伟,男,1978年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9-2002年在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2003-2007年在英国巴斯大学师从光子晶体光纤发明人Philip St. J. Russell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共同导师为Stefan Maier教授。其后在法国特鲁瓦工业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从事两期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实验室,任副研究员。2019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方俊彬博士,广东省惠来县人,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光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十一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担任广州市可见光通信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可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香港大学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 从事微纳光电技术与器件相关研究,目前已发表60多篇篇学术论文(Light, Nano Letter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Nanophotonics, Photonic Research, APL, OL, OE,JLT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特支计划1项、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等科研项目;并曾部分参与欧盟研究项目(3D-DEMO FP6 European Project)、法国国家研究项目(ANR, France)、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署(DARPA:E-FED)极弱电场探测器子项目的研究。国际学术会议(PIERS, META, PECS, SPIE, OECC, POEM)上做专题主席或邀请报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负责人,广东省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并获得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4年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自然科学)和2015年获“广东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6年获广东
研究员(教授级),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市产业创新领军人。担任广州市军民融合发展专家、广东企业省科技特派员、埃尔及利亚科技大学仪器工程系博士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函评专家。2011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014年分别获暨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两项荣誉称号,2016年分别获广州市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称号(领军团队核心成员)、美国光学会审稿人贡献奖,2019年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四有”好老师称号。
代表性论文1)Directional release of the stored ultrashort light pulses from a tunable Bragg-grating microcavity,OPTICS EXPRESS、2017-07、A1类2).YVO4 Raman laser pumped by a passively Qswitched Yb:YAG laser、OPTICS EXPRESS、2017-06、A1类3).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and Raman shift in Yb3+:BaGd2(MoO4)4 crystal、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2017-06、A1类4).Passively Q-switched dual-wavelength green laser with an Yb:YAG/Cr4+:YAG/YAG composite crystal、OPTICS EXPRESS、2017-03、A1类5).Research on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
暨南大学研究员(正高),博士生导师,物理学系主任,暨南大学广东省物理实验中心主任,广东省真空薄膜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常委。从事纳米光电和能源材料,及其相关新型器件的研究,重点研究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光电解水制氢等方面。
张琨,男,1979年出生,高级实验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201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任工程师。2019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任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纳米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侧重于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加工与制备,主持科研项目一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创新基金,在包括Nature子刊(1篇) 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6项。代表性论著1. Xinxin Yu, Kun Zhang, Peng Dai, Tongtong Jiang, Miao Zhang, Mingzai Wu “Graphene loaded with ultra small nickel for hydrogen sensing”.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8) 768 28-322. JinyangLiu,QingqingHuang,KunZhang,YangyangXu,MingzhuGuo,YongqiangQian,ZhigaoHuang,F
李杰,男,1979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和2003年分别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光电子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9年12月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目前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器件、光纤传感技术以及特种结构光纤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级项目3项。代表性论文[1]JieLi,GaoyangChen,PengMa,Li-PengSun,ChuangWu,andBai-OuGuan,SampledBragggratingsformedinhelicallytwistedfibersandtheirpotentialapplicationforthesimultaneousmeasurementofmechanicaltorsionandtemperature,Opt.Express
张杰君,男,1988年出生,研究员。201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01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加入暨南大学。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学,硅光子集成、三五族光电集成,光通信,光信号处理,光纤传感方面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超过30篇期刊文章和11篇会议文章。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Advances、Optica、OpticsLetters、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IEEETransactionsonMicrowaveTheoryandTechniqu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16篇文章。专利授权3项。荣誉与奖励2016年,获得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硅光子集成(NSERCSiEPIC)博士后奖学金2015年,获得国际光子学会教育奖学金2014年,获得IEEE光子学会日本分部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代表性论文1.J.ZhangandJ.P.Yao,“Parity-timesymmetricoptoelectronicoscillato
郭晓洁,女,1985年出生,讲师,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7月于中山大学获硕士学位,2014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1月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系统、光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4篇。代表性论文1.XiaojieGuo,XueleiFu,andChesterShu,“Gain-SaturatedSpectralCharacteristicsinaRaman-AssistedFiberOpticalParametricAmplifier,”OpticsLetters,vol.39,no.12,pp.3658-3661,2014.2.XiaojieGuoandChesterShu,“Cross-GainModulationSuppressioninaRaman-AssistedFiberOpticalParametricAmplifier,”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vol.26,no.13,pp.1360-1363,2014.
梁浩,女,1983年出生,讲师,硕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1年和2000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培养。2011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历任讲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非线性光纤光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代表性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载波调制与频域编码的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61675091),2017-2020,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布里渊效应的微纳光纤传感机理研究(批准号:61307100),2014-2016,主持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微纳光纤中的布里渊效应机理及其传感应用研究(批准号:20124401120003),2013-2015,主持4.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基于自发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色散测量技术(批准号:34312004),2012-2013,主持代表性论文1.JindingHuang,XiaoxuanZhong,
马军,男,1987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于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5-2016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9月,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光学声波/超声传感器、光声显微镜、光声层析成像等,目前已在《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JournalofBiomedicalOp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代表性论文1.J.Ma,J.Shi,P.Hai,Y.Zhou,andL.V.Wang,“GrueneisenRelaxationPhotoacousticMicroscopyInVivo,”J.Biomed.Opt.21,066005(2016).2.J.Ma,Y.Q.Yu,W.Jin,“UniversalphasedemodulationsystemwithSagnacloopfordiaphragmbasedacousticsensor,”OpticsExpres
高寿飞,男,1987年出生,副研究员。2018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此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光子晶体光纤、光纤激光器及光纤非线性等领域的研究。 研制的超低损耗新型连体反谐振空芯光纤,入选“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Photonics Review、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20余次,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奖项。
王维,男,1984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后2013至2016年先后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任职副教授。主要从事小分子荧光探针设计开发,光纤生物传感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以及光声/光热诊疗等方面研究。在本领域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8篇,近五年被引用500余次。荣誉与奖励2014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国际任职2017年,美国《JournalofNanomaterials》杂志客座编辑(GuestEditor)主持及参与项目1.活性氧“激活”型纳米探针的构建及用于肿瘤光声成像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2022年(主持)2.基于活性氧激活的近红外纳米光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成像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项目,2018-2021年(主持)3.近红外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肿瘤空间成像研究,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8-2020年(主持)4.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分离的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学院楼B4栋 l 电话:020-37336639
Copyright © 广东省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ICP备案号:粤ICP备 12087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