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主页
English

光子技术研究院学术报告(135)20191209 张策

发布时间:2019-12-09 09:12 发布单位:光子技术研究院

题目Presentation on MICRO- & Nano-FLUIDICS and its capacity in reconstitut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vivoFiber-optic sensing and biosensing

报告人:  张策教授

主持人:曹耀宇 研究员

时间 2019129日(周10:30-12:00

地点 学院楼B4栋2003会议室


报告摘要:

DNA的组装和解旋对于包括基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修复的众多生命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原核生物中,负责生命信息传递的基因组被‘压缩’在细菌的类核体区域。以大肠杆菌为例,长度为1100微米的环状双到链DNA分子紧密缠绕成不规则拟核小体,占据着体长仅为12微米的菌体的很小一部分。染色质(chromatin)在更多的蛋白质及其环境条件的帮组下进一步组装成染色体(chromosome)。 经过这种反复折叠组装,将近两米长的人类DNA长链最终容身于只有几个微米大小的细胞核中(1/1,000,000)。DNA到染色体的自组装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生命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物意义,对于重大疾病(癌症,Alzheimer’s等)的研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可控流体芯片,我们可以构建细胞内的物理环境,并引入相关细胞因子和小分子药物,实现从宏观到微米,到DNA纳米结构,再进一步到单碱基对亚纳米尺度,实时观测染色体三维构象对于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并建立染色体、染色质和DNA结构和生理病理条件下细胞行为的相关性。


报告人简介:

张策,西北大学,光子学光子技术研究所,教授。张策教授长期从事微纳流芯片的研发,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自2006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杂流体实验室,研发新加坡首个可以应用于DNA动态研究(拉伸,坍缩等),基因图谱和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纳米流芯片,积累了丰富的微纳米芯片制备经验和DNA蛋白质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瑞典于默奥大学医药物理化学系期间,以小鼠神经细胞为模型深入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并辅以计算机模拟方法阐明病理条件下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变化;与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Savas Tay实验室合作,研发首个具备培养人体初代细胞/类器官能力,可自动完成复杂流体混合输送任务的高通量微流芯片,并成功应用于验证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类器官研究,在智能化医疗诊断芯片设计研发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